"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 规划的教学建议
2016-05-09 来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认真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根据课程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高度,将这些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中。
一、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来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
1.从总体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性质和意义。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新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3.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密切相联。比如,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有内在联系,特别是共享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按劳分配原则与协调发展理念有内在联系;“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绿色发展理念有内在联系,因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六章特别是其中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原理,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原则,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唯物史观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科学历史观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政治立场和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原理,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来确定发展目标和理念。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讲授。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劳动阶级立场,它凸显了劳动是创造人类财富终极源泉的地位,代表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就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四章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进行讲授。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发展,既是为了人民群众,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值得追求,是因为这种理想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第七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进行讲授。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观点,深入理解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具有统领性作用。《建议》和《纲要》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创新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阐释了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教材以下章节的有关原理来理解。
1.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应有之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所说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创新含义。因此,在教材第一章唯物辩证法部分的讲授中,不但要从哲学上阐释“发展”的全面含义,而且也要揭示出发展中所包含的创新意蕴。同时,第一章第三节第三目“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部分,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提出的五种思维能力,其中之一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在讲授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时要联系创新发展,在辩证法联系实际方面,也可以结合习近平关于创新思维能力的论述,深化对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解。
2.创新是实践观点的内在要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石。从实践观点出发,必然会得到创新发展的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思想认识只能来自人们的实践活动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深刻揭示了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基本来源和途径。要讲清楚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科学实践观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理论观点,也说明了社会生活具有生生不息的创新性特点,揭示了社会生活各领域创新的深刻基础。只有不断实践和不断创新,才能推进社会不断前进。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进行讲授。
3.创新内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之中。可以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来理解创新发展理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创新发展的程度。联系第三章中关于生产力及其发展的基本观点,说明创新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在发展方式升级转换的过程中,传统的发展动力正在减弱,必须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创新驱动上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入中高端水平。
4.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其中,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四章第一节第三目中“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的相关问题进行讲授。
四、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深入理解协调发展理念
《建议》和《纲要》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协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阐释了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协调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教材以下章节的有关原理来理解。
1.协调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基础。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特别是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观点,特别是体现了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原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性观点、系统性观点,以及统筹兼顾的方法论。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和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进行讲授。
2.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也就是说,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动态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只有各子系统及诸要素之间协调有序地运转,社会才能保持正常运行。由此可见,协调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进行讲授。
3.协调发展理念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发展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互相协调、配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体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四章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
五、把握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思想,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
《建议》和《纲要》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阐释了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教材以下章节的有关原理来理解。
1.绿色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类自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类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都无法脱离自然,人类靠自然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自然界。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双向互动过程。人类的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一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
2.绿色发展理念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思和超越。人与自然形成矛盾与对立并造成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无法克服生产无限扩张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这会导致生产相对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两极对立”的程度。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五章第一节第三目“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进行讲授。
3.绿色发展理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建立消除了人与自然对抗的生产方式,为绿色发展创造了根本前提,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当前,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
六、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和世界市场理论,深入理解开放发展理念
《建议》和《纲要》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一论述不仅强调了开放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阐释了开放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开放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教材以下章节的有关原理来理解。
1.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而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贯通的。开放作为标志事物由内而外、内外贯通的概念,是联系或普遍联系概念的应有之义。开放发展就是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发展。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和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进行讲授。
2.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和对经济全球化的预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民族的各地方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虽然世界市场进而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资本的扩张下形成的,但它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趋势,对所有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开放发展正是我国主动顺应历史趋势、积极应对全球化的重要举措。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五章第一节第三目“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和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行讲授。
3.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落后,要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走开放发展道路,吸收和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地证明了开放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开放发展成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进行讲授。
七、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公平正义原则,深入理解共享发展理念
《建议》和《纲要》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段论述强调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核心价值。共享发展理念可以结合教材以下章节的有关原理来理解。
1.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人民,最终也是为了人民。共享发展理念特别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教材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讲授。
2.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发展的成果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而不能由少数人独占。共享发展理念特别强调,要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的各方面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讲授。
3.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还不高,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体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第七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进行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