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
2016-05-10 来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
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将这些精神体现到教学过程中。
一、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
《建议》和《纲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新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必须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六章第二节第三目“坚持科学发展”及相关章节的教学中。
二、深刻认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建议》和《纲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面临着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的繁重任务。
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五章第一节第三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教学中。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建议》和《纲要》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五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六是坚持党的领导。
《建议》提出,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五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纲要》还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和“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的要求。这些新的目标和要求,是党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中。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的首位,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要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一目“一切为了人民” 和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教学中。
五、明确发展主线,构建发展新体制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纲要》明确了我国的发展主线:一是,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二是,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微观活力,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必须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坚持发展主线,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构建发展新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八章第一节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和第四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教学中。
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议》和《纲要》强调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上述内容,应体现在第八章第一节第四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教学中。
七、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建议》和《纲要》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创新政策,完善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交换平等、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上述内容,应体现在第八章第一节第四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教学中。
八、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建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纲要》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要维护宪法尊严、权威;三要完善立法体制;四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建议》指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纲要》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一要全面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二要促进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三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要求。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八章第二节第三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教学中。
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议》和《纲要》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推进。要承担起新的时代条件下的职责使命,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八章第三节第二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和第三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教学中。
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建议》和《纲要》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关键要解决好脱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学中。
十一、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建议》和《纲要》深刻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教学中。
十二、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建议》和《纲要》强调,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建议》和《纲要》提出了相应的重大举措: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形成有利于合作共赢、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参与管控热点敏感问题,维护国际公共安全。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七章第三节“扩大对外开放”的教学中。
十三、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建议》和《纲要》提出,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支持港澳巩固传统优势、培育发展新优势,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更好实现经济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习近平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和国家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要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九章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中。
十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国际军事交流与合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把创新摆在我军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战斗力标准,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以改革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十一章第四节“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教学中。
十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建议》和《纲要》强调,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
以上内容,应体现到第十二章第一节第三目“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第三节“全面从严治党”的教学中。